馬太福音第三章

一、觀察、提問、解釋:

太3:1-6那時,有施洗的約翰出來,在猶太的曠野傳道,說:「天國近了,你們應當悔改!」這人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。他說:「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:預備主的道,修直他的路!」這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,腰束皮帶,吃的是蝗蟲、野蜜。那時,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,並約旦河一帶地方的人,都出去到約翰那裡,承認他們的罪,在約旦河裡受他的洗。

 

施洗的約翰:在《猶太古史》中有許多針對施洗約翰的紀錄,表示他是先知,做了很多事情。然而從馬太的紀錄來看,對施洗約翰紀錄的重點只在他與基督的關聯上。

 

「施洗的」:

  施洗對於猶太社會並非是陌生的事情,從考古發現,耶路撒冷聖殿中保有供個人沐浴的水池,很可能是供給祭司所用,另外曠野中亦有稱為「昆蘭」的社群,這社群很可能是施洗約翰參與的社群,社群中也備有水池,另外法利賽人中重要拉比家中亦有水池。因此,從考古可以發現,當時代「特殊社會群體」皆有「施洗」的行為。而文獻紀載,施洗表示歸入到某一個特殊的群體當中,然而歸入到某一個特殊群體,往往都有許多特別的條件,尤其在身分與成長上,以及歸入後仍然會持續進行「施洗的」的儀式行動,來表達個人或是群體的聖潔性,如昆蘭社群會抄寫舊約經文,抄寫過程如果遇到特殊字詞或是失誤,就需要再次進行施洗的動作(自己來)。

  因此,施洗約翰的施洗有他特別的地方,首先,受洗身分上沒有太過特別的限制,只要願意悔改的人皆可受洗,而所歸入的群體也不是甚麼神秘、階層性、或高不可攀,而是歸入到「天國的範疇」。

 

曠野:配合上文耶穌的出埃及,這裡曠野不難讓猶太人想到先祖在曠野中的敘事以及先知的預言。

 

天國:ἡ 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οὐρανῶν,直譯,這國這天上。馬太大量使用「天國」一詞,光中文版本「天國」的使用就多達37次,相對「神國」次數反而不多。在舊約中,「天」本身具有神居所的意思,所以天國不會是指要到天空上,反而是指「與神同在的地方」。舊約中在出埃及與曠野的敘事中,透過雲柱、火柱、以及會幕,都是充分表達神與子民同在的敘事。至於對比馬可、路加,同一個詞他們反而是使用神的國。

 

悔改:並非只單純懊悔而已、也並非純粹的認罪,字義本身有改變自己的行為,所以不單是想法上也包含在行動上。然而如果從起初的原罪,以及以色列民常常向神的被背叛,悔改深具有與神關係的層面,表示離棄罪惡,全然歸向上帝。

 

 

3:7-12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洗,就對他們說:「毒蛇的種類!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?你們要結出果子來,與悔改的心相稱。不要自己心裡說:『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。』我告訴你們,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。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,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,丟在火裡。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,叫你們悔改。但那在我以後來的,能力比我更大,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。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。他手裡拿著簸箕,要揚淨他的場,把麥子收在倉裡,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。」

 

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:本身兩者是相當極端的群體。但都被約翰視為毒蛇的種類。日後耶穌傳道生涯也常用同樣的字詞罵法利賽人。

 

心裡說:『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。』:以色列人會視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認為都屬於神國的群體。然而同樣的意念卻出現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不同的理解路線──保守與開放。

 

果子、麥仔、與火:施洗約翰看似末後審判的教導,也是耶穌同樣對門徒的教導3:7-12類似的教導也出現在耶穌登山寶訓,太7:16-23節。

 

「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。」、「凡稱呼我『主啊,主啊』」,兩個教導都強調信心的對像是上帝而非自己,從「看果子而知道」,不是讓我們對焦在行為的本身,信心本身所表達是信靠的對象,行為是基於關係上的結果。

 

水洗、聖靈火洗:看字面好像是兩次不同的洗,不過卻都是表達同一個結果──悔改、被潔淨、且歸向主。保羅在受洗的教導也皆是水與聖靈並用。

 

3:13-17當下,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旦河,見了約翰,要受他的洗。約翰想要攔住他,說:「我當受你的洗,你反倒上我這裡來嗎?」耶穌回答說:「你暫且許我,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(或譯:禮)。」於是約翰許了他。耶穌受了洗,隨即從水裡上來。天忽然為他開了,他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,落在他身上。從天上有聲音說:「這是我的愛子,我所喜悅的。」

 

攔住:原文表達是未完成式,表示施洗約翰不停攔阻

 

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(禮):耶穌不用受洗,耶穌自己知道、施洗約翰也知道,但耶穌仍然謙卑讓自己等同於罪人,如同祂在十字架的時候。

天忽然為他開了:部分古抄卷沒有「為他」,可信抄本有「為他」;忽然在原文上也是「看啊!」。

 

耶穌受洗與一般人有何不同之處?(詩2:7、賽42:1)

 

歸納:

  1. 施洗的重要意義在於人認罪悔改歸入神的同在。
  2. 天國是指神與人同在,表達了神與人之間的關係。
  3. 沒有行為的果子是信心層面,也就是與神關係上的問題。
  4. 耶穌也受洗,但祂的受洗仍然不一樣,顯示出祂就是神所預備的彌賽亞,更是神的兒子。

 

應用:

  1. 有甚麼對信仰的認識被突破或被調整?
  2. 受洗表達了我們信仰生命是全然歸主,因此可以常常反思我們生活作息、言語行為是否皆是關係到神的身上?還是自己做自己,完全把上帝拋在一邊?

 

Be the first to comment

Leave a Reply